□ 本报记者 白舒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农业合作是中非经贸合作重点领域。“过去几年,在新冠疫情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合作等挑战下,中非农业合作仍然稳步推进,并在疫情结束后显现出新的特征。”在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期间举行的中非农产品产业链合作高端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任唐晓阳如是说。
在本届博览会现场,记者不时感受到中非农业合作的火热氛围与蕴含的巨大潜力——在农产品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的同时,中非农业合作也展现出更高的技术含量。
更多“非洲风味”走上中国餐桌
在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肯尼亚茶企与中国企业达成了30吨紫茶贸易订单,货值达1200万元,这意味着肯尼亚紫茶将进入中国市场。“希望把肯尼亚火山沃土培育的优质茶源与中国制茶技术相结合,将更多的好茶带到中国。”肯尼亚中国茶创始人迟玉文表示,他还计划在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注册企业的中国区总部。
中非农业贸易合作不断深化的生动实践不仅如此。赞比亚的蜂蜜、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卢旺达的辣椒酱、南非的红茶和葡萄酒、摩洛哥的护肤品……在本届博览会上,来自非洲各国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颇受欢迎,让中国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非洲风味”。
本届博览会期间发布的《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报告2023》显示,近年来,非洲对华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速达11.4%,中国成为非洲农产品出口第二大目的国。
随着合作的加深,中国也在持续拓展非洲农产品输华的“绿色通道”,加快推动检疫准入程序。肯尼亚的鲜食鳄梨、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坦桑尼亚的芝麻、塞内加尔的花生、南非的鲜梨和橙子、卢旺达的甜叶菊等农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在丰富中国消费者选择的同时,也给非洲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推动中非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农业合作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非洲具有巨大的农业发展潜力和机遇,拥有大量年轻的劳动力群体,近七成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人均耕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非洲农业产值仅占当地GDP的15%,这也为中国企业在农业领域的对非投资合作创造了机遇。
黑龙江荣霖国际总经理黄旷前段时间到卢旺达进行考察,此次参加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希望能对接更多合作机会。他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公司是第一次在非洲投资,计划在卢旺达做农产品初加工,包括蓖麻、辣椒等,然后运回国内精深加工。我们想先从育种育苗开始,培训当地人种植,然后逐渐扩大规模。因为卢旺达的劳动力、土地比较廉价,资源也比较好,而且一年12个月的天气都适合种植。目前项目已经到了签约阶段。”
不仅相关企业正不断加快“走进非洲”的步伐,各地也在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当地对非农业产业化项目,如“湖南+”科特迪瓦农产品加工厂项目、卢旺达干辣椒产业链项目、中国-坦桑尼亚订单农业合作项目等,并支持种业企业在非洲16国成功试种杂交水稻,在11国开展育种、高产示范、规模化种植和技术转让合作,实现杂交水稻商业化。
湖南农业集团亦积极响应国家对非“十大合作计划”和“八大行动”,下属农科集团踊跃开展农业领域国际培训,搭建中非农业产业进出口产业链“湘农出海”平台,将湖南的农业技术、农业设备等出口到非洲市场,同时将非洲市场培育出来的标准化、稳定供应的优质农产品进口到国内。
在中非农产品产业链合作高端研讨会上发布的《后疫情时期中非农业产业链合作报告》指出,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在非中国涉农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覆盖了从种植、贸易、物流到基建、加工、信息等一系列相关行业,集聚效应增强,中非农业产业链不断升级完善。
“我们的农业生产领域亟待实现机械化,农业加工领域也期待得到中国投资者的关注。”马达加斯加农业和畜牧业副部长雷蒙表示,希望更多专业化技术和经验随中国投资者而来,造福当地人民。
上述报告提出,后疫情时代,中非农业合作的政策导引与市场动向都展现出有力的支持态势,尤其是非洲农产品对华出口的增加推动了价值链的延伸。建议中非之间加强农产品价值链的专业化和各环节的协调,可将投资重心放在作为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改善上,加快建设非洲农产品“绿色通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