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县大水田乡:从“摆脱脏乱差”到“追求乡村美”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进乡村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2023年来,辰溪县大水田乡坚持“四引”模式推动乡村建设,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推进“六自”模式,紧盯乡土味道,留住田园乡愁印记,通过激活乡村各类资源要素,推动资源融合,致力于实现村容村貌长效维护,实现和美乡村。
党建引领:“党旗红”引领“环境美”
【资料图】
发挥“党建+”。社塘村、道光溪村推广“干部-党员-村民”人居环境整治循环链。在环境整治环节上,以村干部先带头先出力,引领党员动员群众,组织62名青年党员包户近200户村民,以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向全村广大群众发出倡议;在环境维护环节上,建立“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的日常监督机制,整治成效突显。同时为了更好地调动群众积极性,社塘、岩屋塘和道光溪村抓牢乡贤能人这个“药引子”,发挥村里乡贤“人熟、事熟、理熟”的优势,每月定期给村庄“环境卫生体检”,开展“和美团寨”评选。通过不断的双向协调,引导好群众意识,实现“自己的事自己干、家前屋后庭院自己清”。
打好“感情牌”。大水田乡系红色革命延伸地,一方百姓自带红色情怀,感党恩跟党走深入人心,乡党委以此为契机,以支部为单元,开展了“感党恩、齐动手、美家园”春节联欢晚会、联谊篮球赛等多样性群体活动,提升了支部号召力和凝聚力;挖掘了红色革命故事,云田垅革命烈士墓、垅山断臂解放军和道光溪村红军磨坊等,推动红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道光溪村特有的“红色大道”也是老百姓一砖一步铺设出来。
突显“实在干”。截至目前,全乡累计开展150余次清洁行动,清除卫生死角、积存垃圾450多处,共计约8吨,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实施溪、塘、沟、渠清淤疏浚行动和水上垃圾、有害漂浮物清理行动18次,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30余处,新挖明沟2300余米、组管网1200余米,硬化沟渠3200余米;拆除露天粪坑、简易棚厕12处,实现了动态清零,改厕86户;累计拆除农村空心房、残垣断壁和废弃猪圈牛栏等770处;扎实推进农户“十整洁”专项行动,整治乱堆乱放、农户摆放4345处。
蓝图引路:“主规划”带动“齐设计”
大水田乡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来开展建设,整合了村庄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规划等多个个体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让群众做主规划蓝图,推广“自己家乡自己建”,通过召开村民会、院落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将指导思想、具体目标传达给村民,挂图在墙,集思广益,自己村庄怎么建自己来思考打造,让群众从头到尾全程参与,成为主蓝图的“设计师”。道光溪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挂图作战,收集院落村民改造建议32个,全部纳入后续蓝图,目前已逐个实施。目前,全乡完成村庄规划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规划13个。
土规划需要细点缀。大水田乡主动对接怀化师专,细致观摩柿溪乡麻溪自然院子,邀请师生来道光溪村开展“送艺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通过集思广益和实地考察,采集了12个金点子纳入蓝图,学生们还根据大水田乡的红色文化、传统习俗送了20余副艺术剪纸画,结合村民意见描绘了6面墙画,做到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的“知行合一”,精细提升了乡村“颜值”,扮靓幸福底色。
资金引投:“小投入”换取“高收益”
搞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必须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大水田乡打破了传统的“光筹钱”模式,采用适者谋其位,打开了格局,吸引社会资本、技术、劳力各方面投入乡村建设中。党员多带动、亲示范,乡贤统思想、筹集资,能出技术、多指导,大户多投入、广开源,小户多出工、勤劳动。正式建设环节,突出投工投劳和技术改造,大家动手清乱、规范、微改造,乡村建设资金吸引力大增,来源稳固。2023年以来,全乡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上筹措社会面资金50余万,物资20余万,其中道光溪村贯彻“大道至简”的理念,打造了最具性价比的“和美家园”,吸引了村民自筹5万元和大量物资投入家乡建设;岩屋塘村村民自筹10万元打造1组院落,在外青年企业家投入20余万元助推村里戏台、广场建设;社塘村通过倡议书、成效展览,得到了乡贤和村民集资2余万元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成果。
群众引动:“微改造”撬动“大变化”
围绕和美村庄建设目标和长效管护治理,大水田乡不断拓宽发展思路、谋实工作举措,打好精准宣传“组合拳”。依靠“敲门行动”、院落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动员,推广了“小板凳”工作法,打好基本功、做实细门路,打通了贴近群众的“最后一厘米”距离,动员家家户户参与和美乡村建设,以家庭“小美”提升环境“大美”。汇集“金点子”,开展“和美团寨建设”众议会,利用整治过程中拆除的废旧瓦片、旧砖轮胎等老物件打造景观装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设“小菜园”,用生态环保理念装扮乡村。将和美团寨与农户“红黑榜”评比相结合,继续推行农户“十整洁”专项整治行动,多维度激发村民热情,助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出成果。今年示范创建的道光溪村打造了“小桥流水”、“阶梯花园”、双龙戏珠文化广场和红色磨坊等一系列微景观。
今年以来,该乡群众无偿投工投劳2770个,开展志愿者行动87次,参与人数达12000余人,打造“微”景观45个,整治杂乱小菜园124个,乡村面貌变化巨大,村民当好了乡村建设“主人翁”。